造纸胶辊是以金属(如Q345B钢材或锡青铜)为芯,外覆聚氨酯、丁腈橡胶等弹性材料,经硫化工艺制成的辊状制品。那么,当
造纸胶辊出现脱墨现象,主要源于油墨乳化、胶辊老化、清洁不当、油墨与胶辊材质不匹配、油墨黏度异常及印刷工艺参数失调六大核心因素,具体分析如下:

一、油墨乳化:亲水层形成导致脱墨
在胶印过程中,若水斗液pH值失衡(如酸性过强)或版面水分过大,油墨易与水发生乳化反应,在胶辊表面形成亲水层。这一层会破坏胶辊原有的亲油性,使油墨无法均匀附着,从而引发脱墨。例如,当水斗液pH值低于3或高于7时,电解度失衡会显著加剧油墨乳化,导致脱墨现象频发。
二、胶辊老化:表面性能衰退引发脱墨
长期使用后,胶辊表面橡胶层会因油墨溶剂、紫外线、高温等因素发生老化,分子结构变化导致表面失去弹性与亲墨性,变得粗糙或硬化。这种性能衰退直接削弱了胶辊对油墨的吸附能力,造成脱墨。此外,若胶辊存放不当(如接触强溶剂、长期受压),会加速老化进程,进一步加剧脱墨问题。
三、清洁不当:残留物阻碍油墨传递
印刷过程中,纸张纤维、杂质易附着在胶辊表面。若清洁不及时或不彻底,这些残留物会磨损橡胶层,形成细小划痕或凹陷,阻碍油墨传递。例如,使用强溶剂清洁丁腈橡胶胶辊会腐蚀表面,而清洁不净则会导致残留油墨干结成隔离层,zui终引发脱墨。
四、油墨与胶辊材质不匹配:化学腐蚀破坏亲墨性
不同材质的胶辊对油墨的适应性存在差异。若油墨与胶辊材质不匹配,如丁腈橡胶胶辊接触强极性溶剂型油墨(如凹印用油墨),会出现橡胶溶胀或硬化,破坏亲墨性。此外,油墨干燥速度过快也会在胶辊表面提前干结形成墨皮,后续印刷时墨皮脱落导致脱墨。
五、油墨黏度异常:传递失衡引发脱墨
油墨黏度对脱墨有显著影响。黏度过低时,油墨易从胶辊表面滑落,无法有效传递;黏度过高时,则会过度附着在胶辊上形成“糊辊”,实际印刷时反而无法均匀转移,表现为局部脱墨。例如,油墨黏度值超过12Pa·s时易产生传墨困难,而低于8Pa·s则会出现甩墨现象。
六、印刷工艺参数失调:压力与水分控制不当
胶辊与印版、墨辊之间的压力过小会导致油墨无法充分转移,出现“虚印”式脱墨;压力过大则会过度挤压橡胶层,破坏表面结构,降低亲墨性。此外,版面水分过大也会稀释油墨或湿润墨辊表面,进一步加剧脱墨问题。例如,当水斗液酸性增加到一定程度时,会增强其“除感应效能”,促使墨辊脱墨。